课件
做有魅力的老师创有魅力的课堂
在教师岗位耕耘了近十年,感触颇深。如果说把教师的角色比作演员,学生比作观众的话,那么三尺讲台就是舞台。教师要在这三尺讲台上充分的发挥好,表演好,才能吸引住台下的观众,也就是学生。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全程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色彩。那么,我们如何做一个有魅力的数学老师呢?
一、要有渊博的学识
学生们比较佩服知识丰富,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师。当今社会知识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也要与时俱进,博览群书,既要做本学科的“专家”,掌握专业知识,也要做其他学科的“杂家”,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教师都应该有所涉猎。有了渊博的知识,上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学生听起来也是一种享受;有了渊博的知识,学生们才能信服于你,从而喜欢你,自然而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二、要讲究语言艺术
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课、教好学生,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方法,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运用教学语言的魅力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和感染力,组织他们开展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体验成功的愉悦。
1、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具有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严密的学科,应把科学性放在首位。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密、准确、精炼、逻辑性强。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尤其是数学概念一定要科学严谨,概念中的每一个字、词既不能删减,又不能随意增加,也不能任意调换,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因为有些内容往往一字之差,会有不同的含义。如“数”与“数学”,“增加”与“增加到”,“数位”与“位数”,“除”与“除以”等。这就要求数学老师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做到用词准确,叙述精炼,前后连贯,保证语言的科学性。
2、数学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形象性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于一些抽象性的概念和算理不易理解,所以在讲课过程中老师的语言要力求通俗,简洁、形象,尽可能将抽象的算理或逻辑分析,融化在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多举些生活实例,这样才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
3、教师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问题后,有的学生踊跃发言,有的学生却默不作声。这时,教师要多用激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以勇气和自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
三、要有爱心有耐心
师爱是教师的一种高尚道德情操,是教育的灵魂,是教师魅力的源泉,所以作为教师要付出自己百分之百的爱心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信任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能时时处处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爱。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要想让每个孩子都吸引到课堂上来,不仅要有爱心,更要有耐心。由于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老师耐心的讲解。然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对同一道题,接受的有快有慢,尤其是学困生,他们的理解力较差,所以对于一些中等或偏难的题解答起来比较困难,这就需要我们耐心的讲解,一而再,再而三,心平气和,从表情到内心,千万不能急,我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我们耐心的指导学生学习,他们一定会对数学产生兴趣,树立自信,学好数学。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做有魅力的老师,更要努力打造有魅力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热爱数学、享受数学、学好数学。
一、在创设情境中增添数学课堂的魅力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它不仅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而且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数学课往往让多数学生感到乏味,这就要求教师更应在创设情境方面下功夫,精心设计导语,并配合图片、音像资料或课件,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亲切地投入新课学习中。例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这一节内容时,我联系实际生活,设置情境,在“三八妇女节”到来之际,兰兰准备做一个圆柱形的抱枕作为礼物送给妈妈,但是不知道怎样做,用多少材料,谁能来帮助她呢?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想出了好办法,就是剪两个相等的圆,再剪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圆的底面周长等长,最后把他们缝在一起。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出了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而且明白了不是任何两个相等的圆和一个长方形都能组成圆柱,只有圆的周长和长方形的长相等时,才能组成圆柱。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入情入境学得轻松愉快。
二、在引入实例中突出数学味道的魅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如学习“元、角、分”后,结合计算进一步熟练问题,我让学生设计出一张“今天我当家”健康饮食方案,他们把每个环节都设计得细致入微,正确地计算出共需金额。这样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人民币的加减练习生机盎然地跃入纸上。因此,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就能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信息,从而将自己很自然地溶入其中,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
三、在游戏中感受数学趣味的魅力
当数学只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时候,它是枯燥的;当数学只能用一堆概念原理呈现时,它是抽象的;当学数学成了做不完的练习题时,它又肯定是乏味的。那怎样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快乐地学习数学呢?作为老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兴趣、精心设计教法外,还要在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游戏不仅富有趣味性和竞争性,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为这些活动来源与他们关系密切的生活大课堂,与他们最贴近,会使他们得到最具体和最深刻的感受,也能增强学生们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例如开展口算大王比赛,摘苹果游戏,登山夺红旗游戏等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游戏中来,进入游戏角色,,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大有提高,这就是数学游戏的魅力所在。
四、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做出数学的魅力
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由于小学生的认识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动作进行思维,靠直观感知获取知识。所以作为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引导,有步骤地组织,将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渗透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甚至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当中去。如学了“米”的认识后,让学生去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后,测量礼品盒的表面积或体积;学了统计知识后,让学生对家庭中一周各项开支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制成统计表,统计图等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也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教师要发挥个人素养的魅力,让学生感知数学活动的情趣,并利用各种因素让学生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让课堂成为魅力四射的地方。
课件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