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
源课
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五个环节
语文教学是很讲究方法的。常言道:教无定法,重在得法。但这绝不等同于从教者就可以在课堂上盲无目的、毫无头绪的乱讲一气。笔者结合二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对此颇有感悟,并在语文教学中总结出了既简单又行之有效的巧妙方法,这便是读、议、疑、释、练五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其宗旨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以克服阻碍学习的一切不利因素,它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作必要的点拨、引导、解惑、总结。
语文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具有活跃课堂气氛,容易激发师生激情,收效既快又明显的作用。下面结合课堂实际,谈谈该法的运用过程:
一、读是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不厌百回读”等都是说对文章只有多读,方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全日制普通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阅读时能用普通话流畅的朗读课文,默读应注意效率。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多读课内外文章的兴趣很重要,有了兴趣,天长日久,学生自然就会不断地提高阅读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读,包括课前预读,课堂朗读、默读、背诵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的文章适时地采取不同的阅读形式,这是不争的教学规则。
如教学《沁园春·雪》(毛泽东)时,先布置学生预读,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资料熟悉作者及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弄懂生字新词,并能用普通话朗读全词。上课时,在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抽学生流畅地朗读,以便检查预读效果。学生如出现读音、节拍错误时,老师可及时予以点拨或纠正,然后再采用分组读、全班齐读、整体默读、识记并背诵等方法。由于这首词用词精练生动,写景抒怀层次分明,加之节奏感非常强,只要阅读方法得
当,学生在课堂上只要集中精力朗读几遍,便能很快背读下来,并为下面的教学环节打下良好基础。
二、议是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议不起来,或者无从议起,那便是读的环节出了问题,说明学生对所学课文没有读到位,在阅读过程中口到心未到——就是人们所说的读白口书,至于课文内容怎样,也只能是一问三不知罢了。因此,这里所说的议,自然是指在熟读课文过后。通过议,学生能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并对课文进行评价,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当然,在学生展开议之前,老师有必要就课文的相关内容向学生交代清楚。如学生在熟读《沁园春·雪》后,老师可就其历史背景给学生作适当点拨: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使得红军在湘江战役中几乎被围歼,1935年1月红军到达贵州遵义,在遵义会议上,党中央及时排除了王明错误思想的干扰,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1936年10月,红军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并开始发展陕甘宁抗日根据地,2月毛泽东在清涧时,正逢大雪,心情格外兴奋,挥笔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期间,将此词赠给了向他索诗的柳亚子。此词在山城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轰动。它充分展示了毛泽东的宽阔胸襟和盖世才华,同时也让人们领略到了共产党人的风骨和中国共产党带来的光明和希望。人物和历史背景介绍完毕后,老师再组织学生围绕以下议题展开议论:①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写这首词的?②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③词的上阙哪些句子写的是虚景,哪些句子写的是实景?④找出这首词中“望”和“惜”分别包括哪些内容?⑤找出词中结构上的关键句子,并分析其作用。⑥词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加以分析。⑦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⑧这首词哪是词牌名,哪是题目?⑨分析想象手法在本词中的作用。
议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词作本身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各抒己见,充分发挥独立思维的能动性和共同认识的同一性。通过议,学生不仅增加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引发出了学生的某些不同见解和疑问,并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做了铺垫。
三、疑是诱因
北宋程颐说得好:“学者先要会疑。”张载也曾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议必有争,有争必有疑,因议而生疑,因疑而发争,如此学习才会有长进。学生在针对《沁园春·雪》的相关议题展开议论的同时,必然会生发出一些疑问来,诸如:①“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依据是什么?②“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中的“只”是否表明成吉思汗在文治方面就一无是处?③词中的“风流人物”是否等同于毛泽东自己?④“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句中的“惜”是否就只有惋惜之意?针对这些疑问老师应作具体说明,并充分肯定其疑问精神的可贵,求知态度的可嘉。有了疑问作诱因,教学过程中没有解决不了的疑难现象,学生没有克服不了的疑难问题。这样不光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有兴趣。
四、释是目的
所谓释,就是要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懂的东西解释清楚,这既是老师教的目的,也是学生学的目的,只有彼此的目的明确了,教学效果才容易达到。如通过“议”和“疑”这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沁园春·雪》一文的字、词、句乃至篇章结构都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完全的发挥。但学生对课文中的某些关键性问题并非都能理解,他们往往带着许多似是而非的疑窦在学习:诸如词中的一些关键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时常会被同学们忽略,尤其是两个“数”字的读音和意义更容易引起混淆,还有“风骚”一词的古今异义以及在本词中作何理解,上阕的写景对下阕的抒情具有什么作用,这首词在写作上有何特色等等。对此,教师就要善于捕捉学生的这些疑惑点,及时予以点拨、辨明、纠正、肯定,最终让学生在明白事理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当然这一“释”的环节是与“议”“疑”两个环节相生并行的,无“议”则难以生“疑”,无“疑”则无从求“释”。
五、练是巩固
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已学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基本途径,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后的复习巩固与运用,同时也是学生形成各种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经过以上读、议、疑、释四个环节后,教师可设计类似篇目的文章,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如阅读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一词,并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完成文后各议题:
《西江月·井冈山》(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读背方法熟读本词。
2、学生结合相关资料和注解围绕以下议题展开讨论:
①此词写于何时?当时的历史环境怎样?
②分别指出这首词的词牌和题目。
③如何理解“岿然不动”“森严壁垒”“众志成城”“宵遁”等词语?
④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
⑤词中哪些句子是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⑥这首词突出了什么主题?
⑦给“岿”、“垒”、“遁”注音。
老师巡视,针对不理解的地方作适当讲解。
通过以上训练,目的是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活学活用。
实践证明,读、议、疑、释、练五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效果不错,它既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以引导、点拨为教学手段,绝不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使挤压式的满堂灌教学相形见拙。又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求知的浓厚兴趣。文章来
源课
件
学科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