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上午,本校三名青年教师参加了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并先后就同一课题《找规律》各上了一节汇报课,我有幸听了这三节课,并参与了评课。在评课的过程中,相信三位参赛选手都或多或少有些收获,不仅是他们,我也感到受益匪浅,通过大家的讨论,对这一课我们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们主任首先高屋建瓴地提出指导性建议:
《找规律》这一知识点是新课标新增内容,针对课型特征,教学的常规程序是:
一、通过列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的端倪,并大胆猜测;
二、通过说理,动手操作,或其它方式对发现的规律进行验证,在学生的心理增强规律的可信度;
三、应用所学规律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领会规律的实用价值,巩固拓展对规律的理解掌握;
四、最后一般是回到生活中,寻找类似规律的事物,感受规律中蕴含的对称美、逻辑美等。
五、在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设计和几个结论的得出,通过几个关键的、有价值的问题的牵引,使整个教学环节脉络清晰,重难点突出,对得出的结论要注意语言规范、简洁明了。
接下来,大家一起讨论,总结如下:
一、要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一一间隔的规律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简单,通过简单枚举,学生很容易发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的物体相同,则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多1;如果两端的物体不同,则两种物体的个数相同。我们教学的重点是,不仅要使学生了解或记住这个规律,还要使学生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规律。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一对应地数法,帮助学生理解,在这种排列下,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再通过两种排列的对比,明确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这样既巩固深化了学生对这两条规律的理解,也为后面突破难点(在这种排列下,封闭图形中两种物体的个数关系),打下基础。
二、要活用教材,适当拓展。在教学锯木头这个知识点时,要引导学生关注锯木头问题与本节课所学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木头的段数相当于两端物体的个数;锯的次数相当与中间物体的个数。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变式练习,如:楼层与楼梯之间的关系;钟声与间歇之间的关系等等。通过变式练习,使学生对规律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为下一课时的灵活运用打下基础。
学科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