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海中永生》语文教学反思

《在大海中永生》语文教学反思

日期: 人气:4
商城:学科

课件

《在大海中永生》教学反思
《在大海中永生》是一篇富有感染力的通讯,它生动地记叙了历史伟人邓小平骨灰撒放大海的情景,颂扬了一代伟人的丰功伟绩,寄托了人民对伟人的一片深情。文章运用拟人、排比、对偶等手法,以生动的语言、充沛的激情使读者深受感染。然而邓小平同志逝世时,这些孩子还没出生,对当时的情景知之甚少,学生对于课文中人们的怀念和悲痛之情还难以理解。要想使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相融合,达到“人”与“文”的情感相通,可以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并以“情”为主线贯穿始终。

“最后一个篇章”这是孩子所不能理解的,何为“最后”?为什么说是“最后”?之前又做了什么贡献?课前先让孩子去搜集了解了小平爷爷的生平事迹和为全国、全党乃至全世界所做的丰功伟绩,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伟人的情感,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堂上再让学生看看老师所补充的文字资料:“最后一个篇章是指邓小平同志临终前,再三叮嘱,死后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不留骨灰,撒入大海,这是他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和人民的遗愿,也是他留给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一份珍贵遗产。所以,骨灰撒放大海说是‘完成他人生的最后一个篇章。’”

当说到“奔腾不息的浪花会将小平爷爷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澳门、香港”,“宝岛台湾”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时,让学生观看了邓小平的事迹介绍视频,随着幽婉而略带忧戚的小提琴乐曲,一幅幅折射现实,反映小平同志丰功伟绩的画面映入学生眼帘,学生的感官得到充分震撼。短短几分钟多媒体展示,他那大海一样的性格,大海一样的胸怀,大海一样的业绩,留给学生的不是表层面的印象,而是深深的烙印。这位世纪老人波澜壮阔的一生定格在了学生的心田,小平同志的伟绩、风范深深地感染着学生。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思如泉涌了。

播放邓小平的原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从这饱含情感却又沧桑的声音中你听懂了什么?”阅读讨论加深理解了邓小平对祖国人民发自肺腑的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关心,感受这份爱的真诚、爱的深厚和爱的强烈。

“邓爷爷虽然走了,但我们相信他‘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将在大海中永生!’”师生共读,感情再次得到了升华,这时让学生观看了全国人民为小平爷爷送行、他的家人将他的骨灰撒向大海、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致哀的视频,使其更深刻地感受到一代伟人邓小平在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不可磨灭的光辉形象,也让他不仅在大海中永生,也同样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长存……


课件
学科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