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毕华林教授《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报告笔记
助推站二组王小明
一、社会发展对学校化学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与使命
地球的限度、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土地系统的改变、全球淡水资源的利用、气胶负荷、化学污染
二、当今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
1、突出化学核心观念的引领
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主要问题是科学课程的内容超负荷,科学课程变成了孤立事实的堆积,学生难以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难以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大观念”(bigideas)也就是核心观念:通常指的是一种总结学科核心知识的陈述,这种核心知识是我们希望学生理解的。为此,国外科学教育研究提出让学生将所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凝聚起来,形成“bigideas”,这些“bigideas”能帮助学生在科学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最终使得学生形成一幅关于科学的全景图,以便他们从科学的视角有效的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作出决策。
核心观念(概念)的学习进阶,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有的专业知识都需要在既定的框架中,花一定的时间、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够很好地掌握。
学习进阶(learningprogression)是对学生在各学段学习的同一主题的概念时,所遵循的连贯的、典型的学习路径的描述,一般呈现为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一系列有简单到复杂、相互关联的概念序列。
2、重视化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1)化学思维方式
在过去三百年里,化学学科积累了很多知识,同时,化学学科更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方式,即化学思维方式。化学思维方式是可迁移的,对学生的未来研究和职业发展必会有很大的帮助。
引导学生从“掌握作为一种知识的化学”转移到“理解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化学”,已成为当今国际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2)化学思维水平和领域
1991年,Johnstone从思维的角度提出化学学习的三种水平:宏观水平、微观水平、符号水平。
三重表征: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符号表征
化学从描述性科学向技术性科学转变
现代化学的四种主要活动及其基本问题:
(1)分析它是什么?
(2)合成如何制作它?
(3)转换如何改变它?
(4)建模如何解释它?
六种具体的化学思维方式:
(1)可以利用物质的特征性质来检测、分离、识别和定量物质;
(2)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由微观结构决定
(3)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了其相互作用,从而改变物质的性质或导致新物质的生成;
(4)探索、建模物质的性质与微观结构、相互作用和动力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分离、识别、定量、合成或转换这些物质;
(5)探索、建模物质微观结构中相互作用的类型以及反应原理,有助于设计方法来引发或控制物理和化学的变化;
(6)合成或转换一种化学物质时,应确定物质的内部结构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因素。
3、增进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理解科学的本质的重要性:
(1)实用的:应对日常工艺对象和工艺过程
(2)民主的:对社会科学议题做出明智决策
(3)文化的:欣赏科学作为当代文化一部分的价值
(4)道德的:发展对科学共同体的规范的理解,这些规范体现了道德对社会的承诺
(5)科学教学:促进科学主题的学习
学科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