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
《雨霖铃》听课反思
昨天听了一节雨霖铃,反思如下。
《雨霖铃》一课到底应该教些什么呢?教师的学习目标设计的是:1了解柳永的创作风格2体会
该词的画面感3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4体悟情感,当堂背诵。
个人认为,这几个学习目标多有可商榷的地方。首先,关于创作风格的问题。仅仅通过《雨霖
铃》一词来了解刘永词的创作风格,似乎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固然《雨霖铃》是柳永的名作甚至是
代表作,但是,仅仅通过这一首词来了解他作词的创作风格似乎不可能窥一斑而见全豹。风格这种东西
,如果不是经过对多首作品的赏鉴分析和归类,要想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似乎不大可能。
其次,体会画面感这一学习目标似乎没有必要。词有个别称叫做“诗余”,苏轼说王维“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词作也能够表现画面感,并且很美的画面感。但是这种体会画面感的目标放在
整体感知或者赏鉴上片上更合适,单列学习目标似乎太单薄了。当然也可能,将这个环节设计的非常出
彩,比如,穿插进去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让学生再现原诗获得美感也是可行的。但能否出彩还很难说。
再次,情景交融这一概念是属于抒情方式还是属于运用寓情于景这一抒情方式之后大道的艺术
效果,迄今为止并无定论。对于这些不能让大多数人认可的界定比较模糊的概念还是以回避为妙。否则
处理起来,容易传递给学生错误的知识信息。
最后,关于当堂成诵的问题。这一目标很小,如果通过学生多次朗读品味,不难实现,假如放
在初中教学中还可以,在高中课堂还将之作为学习目标似乎有点简单了。
那么,《雨霖铃》一课,应该设计哪些学习目标呢?个人认为,词的教学在高一必修一上略有
涉及,但是古典诗词还是第一次出现高中生面向前,所以指导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读出情感,读
出美来就是成功。单从指导诵读这一角度来说,这节课做的还是不够的,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然后
就没有了,缺乏教师指导诵读的环节,比如节拍重音停顿等等,没有涉及,另外学生本身读的也不多。
其次,这首词,美在分别场景的难舍难分,美在虚写别后情景。因此个人感觉,这两点应该是着力点,
多下功夫。
关于柳永的背景介绍,必不可少,但是如果过多过长实属多余。导语设计有疑问,那种一上来
就揭帽子的做法容易让学生一眼看穿课堂内容,不容易引起学生好奇心,也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整体感知方面,不能通过“找出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这一简单问题忽忽而过,解决这个问题和
整体感知是两码事,可以预见的是,即便学生不读上片,也可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话,整体
感知就是空谈了。
文章来源课件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