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人文情怀的回归

语文课堂:人文情怀的回归

日期: 人气:
商城:学科
文章来源
课件

语文课堂上人文情怀的回归
学校的教学开放周,一周都在忙碌的听课和评课中度过。今天听了戴永红老师的一堂初三语文课,授课内容是《孔乙己》,应该说戴老师的课上得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学生互动、教师点评等等环节均完美无缺。可是听完之后我却想深情地呼吁一句:让我们的语文课多点人文情怀吧!

语文课首先应该是人文课,没有人文情怀和审美趣味的语文课是没有生命的语文课,是没有效果的语文课。语文课应该要让学生在古圣先贤的精神熏染中促进精神与心灵的成长,培养学生一颗悲天悯人的温暖心灵。就《孔乙己》一文来说,戴老师根据教学参考书的传统解读,先让学生分别从神态、动作、语言三个方面找出文中描写孔乙己的段落,然后总结小说是通过外貌(整体、肖像、服饰)描写揭示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揭示出他懒惰而又死要面子的性格特点;通过语言描写,揭示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揭示他追求功名的思想。最后归纳出,孔乙己是一个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的被科举制度愚弄欺骗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于是,整堂课上充满的是师生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和不屑,我的眼前好像又出现了那个可怜兮兮的孔乙己,而这次讥笑他的不再是咸亨酒店的“短衣帮”而是现代课堂上的现代青年们。

我想,为什么面对孔乙己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生命个体,师生都没有对其表示出一丝怜悯。反而横加指责,这样没有丝毫人文情怀的课堂如何培养学生仁爱的灵魂,如何让学生懂得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如同“孔乙己”般的弱势人群,如何培养起学生一颗温暖的心灵。如果我们的课堂总是以这样一种冷冰冰的思维面对文本,将如此刻板的结论去简单地引导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将来难免不会成为药家鑫第二、成为刘海洋第二、成为小月月事件的推波助澜者。因为他们觉得讥笑弱小、冷漠旁观是理所当然的。

鲁迅先生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一生用一颗充满大爱的心灵和无比深邃的头脑关照历史和国人,难道仅仅是为我们塑造一个个让大家永恒讥笑的人物吗?其实,依我看来,《孔乙己》一文正如鲁迅先生刻画的无数“小人物”一样,先生把笔锋和矛头对准的绝不是“小人物”本身,而是整体的愚弄蹂躏践踏小人物的群体社会,鲁迅先生的深刻就在于他能深入地洞见群体的劣根性,并且将其撕裂开来,展示给历史和我们看,而今天我们依然如此冷漠地对待“孔乙己”这个人物,也正说明了鲁迅先生对国民“看客”心理的揭示是多么深刻。所以,孔乙己、祥林嫂、阿Q、润土等等人物,都是鲁迅先生剖析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理应让学生怀着一份对社会和历史的清醒认知,来走进这些人物,怀着一颗温暖的心灵去慰藉这些人物,从而感受他们的痛苦,并树立起历史责任感和社会担当感。

所以,如果让我来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我会这样设计:课题:孔乙己可怜?可恨?首先,让学生根据文本分组分别找出相关的细节和证据。(认知能力培养的第一方面,即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其次,让学生对此问题展开辩论,分别陈述自己的理由。(认知能力培养的第二方面,即在合作与交流中,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学生在此环节,一定会发生情感的投入与价值观的碰撞。师生可以深入交流,必要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厘清和引导,引导学生将关注点集中到文本揭示的深沉意义,即国民群体的冷漠、自私和残酷。然后联系现实让学生们谈谈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孔乙己”,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认知能力上升到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让整个语文课堂都在浓浓的人文情怀中自然流动,让学生在文学的熏染中学会心灵的成长,并且成长为一个真、善、美的人。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反观自我,真不知道自己的课堂又有多少误人子弟的地方还没有被自己发现,但是以此为戒,以后的教学生活当慎之又慎。

文章来源
课件
学科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