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课时设计与教学过程总结与反思4篇
这个学期,第二小学低年级组精品课程研究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旨在通过磨课研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确定模块开发的起因
选择这一模块,并非偶然的兴致,也不是为了应付任务而随便凑合的选择。我们都知道,《假如》是第六单元“关爱他人”这一专题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现代儿童诗,这首诗充满了童趣、情趣、理趣,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诗中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那颗博大而纯真的心灵。这篇课文本科组的老师们执教过几次,大家也聆听过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风采,但不可否认的是,呆板的阅读教学处理,“狠狠”地拉大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学生学完以后,心灵没有并触动,孩子们的理解十分肤浅,我们发觉自己根本没能很好地启发学生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与此同时,我们清楚地感受到,只有深入地钻研,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鉴于上述原由,也为了更好地提高我们学校低年级语文老师的教学能力,通过级组决议,确定今学期重点研究《假如》这篇课文的教与学,同时确立了研究的3大主题:
1.怎样才能让识字、写字教学更省时高效?
2.怎样才能更好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3.怎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模块开发的实施过程
为了让我们的研究变得更有意义,我们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1.查阅网络,借鉴优秀教师的优秀经验
我们都知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通过网络、书籍等不同的途径,了解更多老师是怎样处理这一篇课文的课堂教学的。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老师们查阅了很多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录,也观看了不少教学的视频,更阅读了许多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通过学习,我们在纷繁复杂的资料里,研究探讨教学的方法、策略,也比较清晰地找到了一些解决一直以来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困惑的方法。
2.集体研讨,唇枪舌战激发创新元素
通过集体研讨,我们对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教学困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老师们也在唇枪舌战激发了很多新灵感。
⑴识字、写字方面
我们学校的生源99%来源于是农村,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学习上最大的差异是家庭启蒙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层度是不同的。不少农村孩子的家庭早期教育比较滞后,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分析,80%的孩子们的识字是课堂获得的,课外获得的识字少之又少。即使到了二年级,孩子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的能力,这种情况依然普遍,我们决不可乐观地认为简单地认读一下、写一写学生就能掌握基本的语文基础知识了,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学习比较后进的学生能在课后自行恶补,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们,这是不现实的,我们一定要非常细致地把识字、写字教学落实到课堂中,扎实地开展识字、写字课堂教学。关注全体,才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最佳途径。另外,识字的过程可以从字到词,也可以从篇到词再到字,多年的实践经验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学生学习生字时“从篇到词再到字”是比较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时以词依托,使得认读生字的难度减低不少。
⑵阅读教学方面
为了更好地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我们做了如下的尝试:
①创设故事情境,抓住题眼切入新课,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神笔马良》的故事孩子们不一定都知道,因此,在揭示课题之前,可以让学生观看故事视频,让孩子知道马良的神笔画什么有什么,非常神奇,接着,带着“假如我有马良的神笔我会做什么?”以“假如”作为题眼切入新课。当然,如果执教的老师觉得课堂的时间不够用,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神笔马良》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执教这一篇课文之前,学生必须对这个故事有所了解,不一定是看视频,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看故事书等方式获取相关的信息,因为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与基础,忽视不得。
②营造情感氛围,通过品读触动心弦,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训练,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所以,我们可以精心创设课文情境,营造情感氛围,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口念成诵,感受着清新活泼的文字,想象着美好动人的图景,触动心弦,让学生感悟诗中蕴涵的思想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学习课文的第一小节,可以营造冬天寒冷的氛围(出示冬天白雪纷飞的树林的图片,背景音乐是呼呼寒风声),让学生想象、体会小树在寒风中忍受寒冷的情境,触发学生的同情心,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品味中感悟“我”对小树的关爱之情,体会得到帮助以后小树的快乐心情。
学习课文的第二小节,创设鸟妈妈艰难寻食的故事情境(辅以图片与音乐),教师以讲故事的语气讲述鸟妈妈寻食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小鸟的角色,感受小鸟忍饥挨饿的凄凉景象,激起学生的同情之心,然后再引导学生以比赛的方式朗读课文,感受“我”对小鸟的关爱之情,体会得到帮助以后小鸟的满足与无忧。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自信的话,也可以让班级里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代为讲述,不过前提是预先要跟学生训练训练。如果学生的朗读没能达到我们愿想中的状态,可以通过师生对比或生生对比的方式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学习课文的第二小节,先让学生回味自己快乐的校园生活,通过观看老师平时拍下来的一些活动图片,孩子们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呈现于课堂,接着峰回路转,与可怜的西西进行对比,更能激发学生无限的同情心,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就更能体会“我”对不幸的朋友西西的关爱之情,体会重新拥有一双好腿的西西的快乐心情。课件中展示的图片是本班学生真实的校园生活剪影,老师们在运用课件的时候,建议把这些图片换成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活动相片,这样能更好地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⑶兴趣培养方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从浅层兴趣培养到深层兴趣激发,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浅层的兴趣激发如设计有趣的游戏、观看漂亮的图片、欣赏优美的音乐等,都能让学生产生比较浮浅的兴趣。而深层的兴趣激发,则应是让学生感受思维劳动的乐趣,如思考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对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把握与体会等,都能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产生比较持久的兴趣。
3.课堂的精彩,回味的瞬间
课堂上的生成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择取其中让人难忘的瞬间,稍作回味:
在第一课时引入新课环节,在学生观看了《神笔马良》后,孩子们都非常向往能拥有那枝神奇的画笔。教者顺势问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拥有了马良的这枝神笔,你会画些什么呢?”有的学生非常向往地说:“我想画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开心地笑了起来。另一个学生用非常憧憬的语气说:“我想画好多好多的钱,这样我就发达了……”话音没落,全班同学就爆笑起来了。我为孩子们感到庆幸,他们的表达是真实的,这是多么勇敢的行为。因此,老师是这样评价他们的:“这些同学非常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老师喜欢真诚的孩子。”
有人可能会担心,对于学生的这种心理,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不就误人子弟了吗?其实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当孩子们进入到文本的学习以后,他们的想法令人感动。
这是在第二课时的高潮环节,让孩子们说一说“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还想画些什么呢?”心地善良的孩子说:“我想起了廖韵桡姐姐的妈妈,我想画一个高明的医生,让他治好廖妈妈的病,让廖妈妈能够早日好起来,可以给姐姐过生日。”(说明:廖韵桡同学是本校学生,她出生的时候妈妈因为医疗事故不幸变成了植物人,至今未醒。)天真的话语,惹得经历过那次献爱心活动的人们哽咽,老师也稍停了几十秒,才说得出话。孩子们的心灵多么美好,当我们在孩子们的心灵里种下爱的种子,收获的将是爱的阳光。
4.不断研磨、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们却不能以此为借口,忽视课堂上存在的失误或问题。每上完一次课,我们都用心地思考课堂教学总的得与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样执着的追求下,教学的遗憾逐渐减少,教学的快乐不断增加。
三、我们的短足
在研磨精品的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我们团队的不足:
教师的语文素养不丰厚,在处理教材、制定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由于自身语文素养的不足,发生过不少为某一教学问题而产生激烈的争论。因此,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进一步提高老师们的语文专业素质,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语文素养的积淀。
《假如》教学反思
《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诗歌,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这首儿童诗,借助“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的关爱,诗的内容简单,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儿童一颗博大而又纯真的心,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爱生活、爱护环境的好教材。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两个亮点:
一、创设情境,给孩子放飞想象的翅膀
在导入新课时,先让学生欣赏了《神笔马良》的故事,让学生对这枝神笔充满遐想。在教学第二小节时,让孩子们带上鸟妈妈地和小鸟的头饰,想象假如自己就是小鸟或鸟妈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第四节时,我抓住那个给人带来无限遐想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做什么呢?”没想到此时的课堂沸腾了,学生的想象是多姿多彩的。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的小朋友画许多书本和学校,让他们能够再回到学校学到很多的知识。”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医院的病人画许多神医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让他们早日康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想象中激活已有经验表象,进入个体丰富的想象空间,越过语言的表层,与作者的心灵一同震颤,知识层出不穷,得到创新。
二.突出自读自悟
“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活动,在设计中,“读”贯穿始终。首先是“读”的层次性。有整体感知的初读,有探究课文的内容的细读,还有体会情感的品读。在各个层次上目标明确,并且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自读中自悟,在自读中思考。其次是读的方法很多。可以初步练读,可以有感情朗读,可以边划边读,还可以抓住重点朗读。
另外,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
1、在指导朗读时,没有指导到位,在本课中,“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在读的时候应该读出四种不同的语气。教学时,我没做重点指导。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朗读的指导。
2、评价手段单一,不够灵活,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整节课我注意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学,学有所得,在轻松愉悦中掌握知识,发展语言。
《假如》观课反思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的主阵地,其重点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朗读能力;落实字词句训练;学习默读,重视语言积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本学期第八周,二年级四位老师进行《假如》一文的精品课教学研磨。由张惠连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以及情景的创设都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主,而且整个教学过程都以指导学生朗读为主,贯穿始终,把时间还给学生,在培养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行词句积累和说话训练,而且穿插对话应对训练。并运用电化教学的声音、图像等直观情境教学,落实入境悟情,抓住精妙语言的强化,落实语言积累和运用。整节课读的形式多。(默读、小组读、男女对读、引读、配乐读)等。其实,就在这个“读”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在这过程中恰到好处的点拨,使阅读教学的重点在学生的读与说中得到落实。学生结合情境,再听同学读,读出感情。这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我觉得教者在课后拓展设计了这样的题目:假如你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些什么?来进行拓展说话。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熟悉,所以,对这题就来了兴致,学生表现积极,说起话来流利。这样,既训练了说话能力,也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课教学效果明显,是值得借鉴的好课例。
参加了这次研讨,让我觉得,要上好阅读课,一定要落实阅读教学的重点,以读书为经,贯穿始终。以字词句训练为纬,读中落实。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落实如景悟情,抓精妙语言的强化,落实积累运用。持之以恒,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假如》观课反思
捧起这篇课文,浓郁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首诗,更是一首爱的赞歌。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的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纯真无暇的心。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张老师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在于《假如》一文的最后说“假如我有一只马良的神笔……”张老师让学生续接课文,学生去自由想象,去挖掘“空白”的蕴含,然后再交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说说“假如自己有一支马良那样的神笔,会怎样用”。引入白冰的诗歌“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并且进行了小练笔的训练。学生能够展开合理,表达出自己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反映出学生善良、纯朴的美好愿望
学生的想象多姿多彩,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的小朋友画许多书本和学校,让他们能够再回到学校学到很多的知识。”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医院的病人画许多神医和先进的医疗设备,让他们早日康复……”有的说:“如果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我家的小狗画一只眼睛,它的一只眼睛瞎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在想象中激活已有经验表象,进入个体丰富的想象空间,越过语言的表层,与作者的心灵一同震颤,知识层出不穷,得到创新。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对课文的情景就能深入理解,浮想联翩,并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
在教材中,有些课文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去揣摩。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应用这些“空白”,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才智来填补这些“空白”,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要借鉴张老师的方法,充分利用文中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使孩子们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向往、追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把新旧信息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发展。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