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名师课堂研讨会有感
周五有幸去济南参加了名师课堂研讨会,听了几位名师的教学与讲座,让我在感叹于名师风范的同时,也更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
韩军老师的一节《背影》,上出了与众不同的感觉,我们在教学中已经习惯于将背影这篇文章的主题理解为父子深情,而韩老师却挖掘出了一个新的角度,对于生命的赞美与喟叹。反思自己,我的备课也力求做到了充分,但是大多数时候备课资料都是借鉴了已有的资料后进行的整合与思考,而很少自己去发现新的视角,新的切入点。沿袭了已有的思路,很多时候也许做的是无用功,因为司空见惯的内容学生可能也已经理解了,再去讲再去讨论,似乎价值不大。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深入的挖掘和创新的意识还是需要继续培养的。
而《我的叔叔于勒》又让我们耳目一新,本以为韩老师会继续第一节课的模式,可是在这堂课中,他却以于勒叔叔的信作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于勒叔叔的第三封信”、“父亲的日记”、“若瑟夫的心事”,在学生的写作中来完成对整堂课的学习和理解,品味人性复杂的情感。
陈日亮老师《阅读教学效益与文本解读》更是指出,意识形态指导和知性语文教学是导致课程性质模糊和教学效益低下的两大主因。语文既是教内容的,也是教形式的,但归根究底还是教形式。叶圣陶也说过,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探究。而“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更是简单却一针见血的点明了教育的本质。
一直以来,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机会,不只是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参加各种活动,更是将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和榜样引入我们的视线,雷夫、王美霞、王兴武、李炳亭……从这些普通又不平凡的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更应该不断反思,以求不断进步。
回顾自己的课堂,在自己的努力中也曾存在着些许迷茫。
学生刚进入初中,面对面式的座次让学生着实惊喜了一番,因为这种惊喜,让这些活泼好动的孩子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再谈一下自己的发现:
语文学习,“读”是非常重要的,过早的离开学习文本,会偏离学习的方向,语文的学习,应该在“读”中学,以“读”为本。
一、读。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都要在读中学,培养语感,在小组活动中,自读,齐读,分读,对读……让学生将读贯穿在整个语文学习中,重视读让我和孩子们都收获了很多。课内的读重视了,但对课外的读强调的仍是不够,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虽然也给学生硬性布置了阅读任务,但仍有部分同学抱着应付的态度,那就成了累赘,得不偿失。
二、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读,却不能流于表面,还需要独立思考,去悟。有时候学生小组合作热热闹闹的讨论了半天,其实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收获的会更多,更深入。
三、赏。针对学生不同的体验,在语文文本中寻找自己认可的东西,也就是素养的积累。这就要求学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用。无论何种形式的课堂学习,语文学科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我们的课堂往往过于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而忽略了在生活乃至其他各方面的用。行之有效,学而有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课堂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却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得与失以求进步,向着更高更强的目标迈进。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