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在家庭作业上给学生减负
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感情、语感、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的有机结合。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在设计时也应该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我们在作业设计时常常会走进一个误区:让学生一遍又一遍的抄写、一遍又一遍的背诵甚至一遍又一遍地练习,还美其名曰“熟能生巧”,这样的作业设计会有怎样的后果呢?请看以下片段:
片段一:某家长感慨道:“看着儿子每天晚上伏在桌上奋笔疾书到十点,我很揪心呐,完成一科作业需要一个小时,何况有三科呐。现在的小学生怎么就这么多作业呀?记得我们以前读书时很轻松的嘛。”
片段二:办公室某老师又唠叨了:“唉!又是这几个顽固分子没完成作业。”另一老师插话:“我班的作业倒是交齐了,可是大多数学生都是应付了事,至于作业的质量如何,好像根本不关他们的事。着实让人头疼呀。”
片段三:在某校看到了这么一则课桌文化,先摘录几句:
春眠不觉晓,醒来写作业。
举头望明月,低头写作业。
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写作业。
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写作业。
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写作业。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写作业
看到以上片段,也许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也许会让人一笑而过,然而笑过之后,留给我们怎样的思考?这就是当今学生的真实写照。每天布置重复的、机械的作业,或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做的“题海”,这些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是一种负担。面对这样的语文作业,学生没兴趣,教师头痛,如此一来,就产生了“恶性循环”,学生继续上演“不做”,老师继续头痛,真可谓“两败俱伤”呀。当“减负提质”的号召出台后,作业设计也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我们的语文作业,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率,这就意味着我们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充分考虑作业的启发性和发展性,分量要适中,以此来减轻学生的负担。我常反思:学生到底需要怎样的作业呢?我该如何设计能满足学生需求的作业呢?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慢慢地转变观念,不再把作业作为检验学生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唯一手段,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异性,强调过程与合作,注重作业的形式和趣味,使作业的设计贴近生活。为了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我给作业设计来了个华丽的转身。
一、变“一刀切”为“套餐式”。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深有体会:传统的“一刀切”模式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从而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受到了餐牌的启发,我想我可以把作业设计成套餐,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把套餐分配给学生。
首先我把学生分为A、B、C三类:
A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很强,我常以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创新,给予他们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比如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我常会要求他们写预习后的总感受,让他们对喜欢的或者有启发的句子进行批注,甚至要求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着解决问题。课上交流时,我也会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要求他们帮助组内的同学。
B类学生的思维能力居中,我会布置与课时相关的练习,允许他们在作业时遗留问题,但同时我会鼓励他们借助工具书或者家长与同学的力量进行探讨并解决问题。
C类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于前两类学生显得弱一些,我常以基础作业为主,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会新字词,并让他们做与当天学习内容相关的配套练习,以“练题型”为原则,鼓励学生完成作业。
比如我在布置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草虫的村落》的前置作业时,我是这样处理的:
A类学生的作业:
1、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找出两处句子抄下来并批注。
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B类学生的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作者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有哪些?请在文中找出来。
C类学生的作业: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样的作业设计,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做起作业来感觉轻松多了。回到课堂交流时,假如有学生在完成自己那一类作业的基础上,还完成了其它类的作业,我也会及时表扬鼓励他们。经过我精心为学生准备的三种营养套餐,感觉学生变得愿做、乐做语文作业,不做作业的现象明显减少,老师生气的次数也逐渐减少,真的应了那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呀”!
二、变“单一化”为“多元化”。
一成不变的事物会容易让人产生疲劳厌倦感,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喜欢新鲜的事物。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我在设计作业时充分考虑了学以致用这一点,尽量让学生学会用语文。我通过续写课文、做手抄报、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小报告等形式,让学生尽情地体验语文、感受语文和运用语文。比如我在教完《遨游汉字王国》后,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我来找找茬》研究小报告,让学生去寻找生活中出现的不规范字,并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出来。作业布置下去后,学生跃跃欲试,分工合作,还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展示形式。再比如,我在教完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的那个周末,我让学生回去做了一份题为《第五单元知识整理》的研究小报告,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整理出了一份自拟测试题带回学校和同学交换做和批改,作业布置下去后,他们都很用心地去完成。用这种方式整理知识点,他们才能更好的对自己进行查漏补缺,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加上每个人都出一份测试题互相交换做,所见的题型就变得丰富了,同时也满足他们“我是老师也是学生”的角色愿望。我想,这样的作业设计远远要比老师找题目帮他们复习来得强
总的来说,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语文,也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我呢?看着一份份精心制作的研究报告,就像在欣赏着一件件艺术品一样,每一件都能让我欣喜,让我感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我设计的作业感兴趣,我这个语文老师就会沾上不少光——喜欢我的课,更喜欢我这个人,从而更加听我的话。在学生心目中,我就是一个有趣的老师,我布置的作业自然就变得有趣味了。
三、变“抄写”为“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带着孩子走进书时,真正的教育才开始。”课外阅读可以促进学生的智力、道德和审美的发展,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标准》把阅读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正本的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经过上述的变身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此时,我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让学生走进书的世界,去汲取更丰富的养分,去感受语文的无限魅力。我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上台推荐好书、向学校申请了每周一节带学生在图书馆看书的阅读课、在班里组织好书共读活动、读书分享会、旧书跳蚤市场等与阅读有关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比如在学完《最后一头战象》,我向学生推荐了沈石溪的作品《狼王梦》,让全班同学一起读这本书,同时,我还给家长发了倡议书,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根据书中内容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以此来检查他们的阅读情况及阅读效率。当整一本书读完后,我们在班里举行了“亲子阅读分享会”,邀请家长回来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我发现学生渐渐地不再害怕习作,文章里面能打动人的句子多了,故事情节也变得生动有趣了,思想感悟也变得深刻了,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个性也在习作中彰显出来了。少了机械性、重复性的抄写作业,却换来了灵动的思维火花,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事情啊!
教育和制药一样都是良心工作,我们无法改变大的教育环境,但我们可以尽自己的绵力去解放学生,为学生松绑!语文作业的设计体现了一位教师的教育学观,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的导向功能,因此,我们要大胆地改变观念,给机械、粗糙、烦琐的作业来个华丽变身,以此来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愿更深入地去研究学生,研究作业设计,争取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套适合自己的作业盛装!
学科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