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
源语文教学反思:赏“乱说”诱“创新”
最近我在校内进行了“一课多上”的校内磨课活动。就同一内容在校内不同的平行班级进行执教。发现了一种有趣现象:“一些班的课堂上,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开动脑筋,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很是活跃,课堂生成非常精彩;而在另一些班的课堂上,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很是沉闷。”我在思考:学生真的是不懂,还是不愿发表自己的见解?带着这个疑惑,我课后作了一个调查,发现怕老师批评和同学笑话的比例远远高于不懂的学生,特别是那些自我感觉都不好的学生尤为突出。的确,每位老师都比较欣赏精彩发言的学生,如果学生的发言正投自己“心怀”,还会不留余力的鼓励:“说得精彩极了”,带头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而对那些不能理解老师意图的“乱说”,则往往是批评得多,鼓励得少。长此以往,让学生形成了一种即使懂也不愿说的心理,或者是一个人说出来,接着而来的都是千篇一律的答案。如何让学生走出这个心理阴影,走出这个误区,我认为要从欣赏学生的“乱说”做起,充分挖掘“乱说”的闪光点,让学生的“乱说”成为创新的源泉。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经验和思考,就“乱说”与“创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造“乱说”机会,打开思维面
培养学生创新本领的基本途径是扩展思维面。学生思维面广,就不会“碰壁”在一个点上,而可以在更宽广的思维空间里选择更合理的学习方法。在备《圆圆的沙粒》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补白沙粒是如何在黑暗、狭小又没有自由的蚌壳里度过漫长的几十年。既要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要考虑学生是否能考虑完整,能否说到位,“乱说”了怎么办?落实起来是顾虑重重。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它在蚌壳里孤独寂寞时,他多么想……可是……;当春暖花开时,它听到小伙伴在外面招呼它时,它多么想……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按照这个句式说了很多类似的句子,很完整,很具体,似乎这节课是很完美的。然而,我觉得学生思维完全被禁锢在蚌壳受到的诱惑这狭窄的一面。如果只顾到表面的一帆风顺,学生的真正思维空间没有打开,真正的思维过程没有展现出来,这又何谈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容易将看法统一到老师的认识上来。再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基础是独立思考能力。于是,我把这个问题大化,抛出一个广泛的问题:这颗圆圆的沙粒在这个又黑又小有没有自由的蚌壳里是怎样艰难的度过这漫长的几十年的?于是有了以下精彩的生成:生1:当沙粒进入蚌壳内,蚌壳会觉得不舒服,就会将沙粒赶出去,而沙粒为了实现变珍珠的梦想,就会不顾一切重新再次钻进去。生2:我读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或许鸟儿会将蚌壳叼走,沙粒就不能实现他的梦想了,那么他会想方设法的钻进另一个蚌壳,实现自己的愿望。生3:当他想爸爸妈妈了,或者朋友们敲敲蚌壳叫他出来玩时,他肯定也想出来呀,可是他要想变珍珠,于是他只得乖乖地呆在蚌壳里。……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再引导学生用句式“当……他多么想……可是……”修改自己的话,这一次,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说出蚌壳会遇到困难、诱惑、忍受孤独寂寞等等。故而,只有老师挖掘“乱说”的闪光点,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展开,老师才能找到学生思维起点,达到“抛砖引玉”之目的。
二、体验“乱说”的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乐学,学生才会在学习中调动起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如何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呢?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被人赞许,特别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更应多表扬,少批评,尽量在他们的“乱说”中找到闪光点,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对学习产生兴趣。因此,老师在精心设计教学时,就要多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班有一个叫姚溥洋的孩子,他患有小儿抽动症,上课注意力集中从来不会超过三分钟,加上说话又不清楚,还常常扰乱课堂,答非所问,因此同学们都把他作为嘲笑的对象,对他举起的手我也是视而不见,久而久之,他根本不愿意学习了。一次,我在上《七色花》一课时,我问:假如你有一朵七色花,你会用他来实现你的什么愿望?其他学生的愿望无非就是让自己考一百分了,让世界没有疾病了,让大家都幸福快乐……他把手高高举起,我本想不让他回答,但看到他那充满渴求的目光,我破例地请他回答,“我想变成超人,保护所有的小鸟,让它们快乐地生活。”我震撼了,同学们也震惊了,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从此,他上课认真些了,能时不时站起来回答问题了,他在一点一点的进步了。我想,对于这类后进生的发言有时吞吞吐吐或因不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老师不能采取责难排斥态度,要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允许学生“乱说”。因为老师一句表扬,一次鼓励,都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如此循环往返,效果定会呈现。
三、学会倾听,从“乱说”中诱发创新。
在教学时,我们会无意识的期盼学生沿着自己的设计轨迹前进,当学生有时出再“出轨”行为,我们就往往缺少了耐心。在教学中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情:在教学生字“右”时,我让学生说他的记忆方法,一生站起来,一个“ナ”加一个“又”是“友”……“是记住右字!”没有等这位学生说完,我就打断他的话并示意其坐下,这位学生小嘴一翘,很不情愿地坐下了。课后,他告诉我,他是想用一个“ナ”记住学了的三个字“友、左、右”,而不只是想到“石”字出头“右、右、右”。再比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了解,那是一只受伤的大雁,只要一听到弦响,就会自己吓自己,从空中掉下来,于是我提了一个问题:假如是你,你能不用弓箭,就把大雁射下来吗?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我不能,因为……”一生站起来说道,我举起手示意他坐下,没想到他像放鞭炮似的说了起来:“我又不是更赢,我更不知道这只大雁是否受伤,假如它没有受伤的话,我是不能把它射下来呀!”其他的学生似乎受到了启发,“是呀,老师!因为更赢是了不起的射箭能手……”“因为他是射箭能手,魏王才会让他一起去打猎啊!”学生能从一个问题贯穿全文内容,不正是从那个乱说的学生中所领悟到的吗?是啊!要从学生“乱说”中诱发创新,而不要因为学生想法不与自己要求相符时,一句话,一个眼神就“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要从学生的“乱说”中挖掘金点子,诱发创新的欲望。
长期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乱说”有理,“创新”在先,其本质是引导我们思考如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我与同事总结出一个体会:“预设越深入,生成越精彩”。相信我们的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多给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一些“乱说”不要认为是异想天开或愚笨可笑,我们要精心爱护,正确引导,让课堂成为每个学生表演成功的舞台,我们也就为自己搭建起走向专业成长的舞台。
让我们在这个舞台上“舞”出精彩,收获幸福。
文章来
源
学科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