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信息告诉我们,“探究学习”已成为我们的数学课堂的主流学习方式,让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那么数学教学如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不断地、主动地发展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些许体会:
片断一:
1、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大家欣赏。(多媒体显示一组图画,都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
看了这些美丽的画片,你有什么感想?发现了什么?
(电脑抽出每种物体的某个面的形状)
2、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
3、长方形和正方形中还藏着很多秘密。到底是哪些秘密呢?你们
想知道吗?(揭题)
(分析: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教师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和想一想,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找准上学期所学的几何形体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片断二:
师:观察这几个图形,你觉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1:方方正正的。
生2:它们都有边,都有角。
……
师:大家已经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边有角,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究竟有什么特征呢?我们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己来研究探索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借助你手中的材料(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尺、细绳等),找出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并且想办法证明它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把最后研究的结果填在实验报告上。四人小组合作,其中一人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分析:学生进行探索研究的活动,教师向学生提出恰当合适的探究任务,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材料,提供恰当合理的指导,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师:合作活动结束,哪一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略)
师:汇报和动手操作一样,要有条不紊的进行。我们先来汇报长方形边的特征,再来汇报角的特征。
(分析:教师组织学生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活动,并教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
生:长方形的对边是相等的。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你们采取了什么方法来验证?
生1:我是用尺子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0厘米,两条短边都是5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是用线去比一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做上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
生3:我将纸对折,换一个方向再对折,发现纸的对边刚好重合。
……
师:真不错!长方形的角又有什么特征呢?
生:长方形有四个角,它们都是直角,它们大小是一样的。
[1][2][3]下一页
教学反思《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数学》一文师:那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我是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的,通过比,得出4个角都是直角。
师:你们真行!用自己的方法知道了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那么正方形的边和角都有那些特征?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呢?
生:我们可以用研究长方形的方法: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数一数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师:你说得的真好!那大家开始行动吧!
(学生动手合作,然后汇报研究结果。)
(分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学习,从事“再创造”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以上环节的设计正是
片断三:
(1)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练习:下面哪些图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3、比较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好朋友,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分析:通过比较,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更加清晰,学生理解更为透彻,掌握更加容易。)
片断四:
师:同学们这节课学的真不错,下面我们就综合运用这些知识。
1、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这样画?
2、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
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3、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设计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然后和同学分享你的作品!
(分析:通过刚才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结论,让学生运用发现的结论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数学的使用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重视和兴趣。训练其思维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在玩中学、学中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体会与反思:
以上案例是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一部分。课堂中,我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和认知归律,我把数学还原为学习者的经验与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一做”中学数学。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折一折、数一数实践活动中亲自感知,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并且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了不断地发展。主要表现在:
1、自主探索,提高实践能力。
上一页[1][2][3]下一页
教学反思《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数学》一文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学习过程,学生兴趣高昂,思维活跃,在教师的有序引导下,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自主探索活动,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积累了探究活动的经验,发展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了实践能力。整个探究活动学生都在参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有效引导!
2、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也相当重要。在课堂中,我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在学生研究长方形前和后安排了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又鼓励学生在全班学生面前交流,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中加强对长方形的认识。
3、有收有放,灵活教学。
灵活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显得有张有弛,恰到好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了长方形的边角的特征,并且回忆了探究的方法,这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迁移类推,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到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探究新知的能力!
值得思考的问题:
1、如何把握小学数学(特别是低中年级)的数学化程度问题。如本节课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反馈时,学生的表述到何程度为好?是让他停留在整体感悟不再深究?还是引领他往规范的定义上*?
2、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问题。由于我们还是在大班额的条件下组织教学,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
3、让学生在平等的对话过程中动态生成,学生需要时间独立思考,需要时间合作交流,需要时间展示发现和体会,需要时间进行解释说明……但40分钟时间不允许,只能在一些环节草草收场。怎么办?如果就这样浮于表面的话,如何去追求“思维的灵动”和“动态的生成”?
上一页[1][2][3]
教学反思《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数学》一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