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评课稿“把握课标理念创新教学行为——评许雅斯老师研讨课《井底之蛙》2.34KB”由学科吧(xueke8.com)为您整理,供您在写作教学反思时参考。具体文章如下:
《井底之蛙》是四年级的一篇寓言。许老师教学目标聚焦定位较准,教学设计整体感强、层次性丰富,且富有创意,教学中注重语文因素,是一节成功的阅读指导课,颇有名师的范儿。
首先,这堂课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学生在小学阶段大量积累语言文字对于建立语言表达有好处。许老师让学生圈画出四字或四字以上的词组,将词串从课文中提炼出来,采用自读、同桌互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熟读的同时进行语言积累。并引导学生利用词组复述课文,教师示范后引导孩子同桌互说,再指名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扎扎实实,不知不觉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并把刚刚学习到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语文课堂上一种美妙的师生对话。
第二,这是一堂充满着浓郁文化气息的一堂语文课。《井底之蛙》选自《庄子》,教材中既有白话文,又有文言文。课伊始许老师许老师带领着学生穿越时空,了解《庄子》、《孟子》等文言文经典,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什么是见多识广,博古通今,又与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串联起来,使课堂充满文化气息,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接触和了解。紧接着学习第二自然段时,通过男女生、同桌对比读文言文与白话文,学生感受到的是文言文的魅力,而不是文言文的晦涩难懂。
第三,本课的教学还充满了浓浓的思辨味。在揭示寓意部分,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当学生感受到“井底之蛙”与“东海之鳖”的快乐时,老师问学生:“你愿意当井底之蛙,不是东海之鳖?为什么?”也没有向学生揭示寓言的道理,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大”与“小”的思辨:用老师与学生比较时,用老师与孔子、庄子等贤人比较时,老师是井底之蛙还是东海之鳖,在这样恰如其分的比较中学生明白了“大”与“小”是相对而言的。老师并没有倾向于东海之鳖的大快乐,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自己选择愿意拥有井底之蛙的小快乐还是东海之鳖的大快乐,没有将课文引入批判井底之蛙的方向,我觉得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老师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并把自己与孔子和其他老师进行对比,以此让学生明白大快乐或是小快乐,都是相对存在的。这个环节,充满了思辨的色彩,让学生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毫无疑问——课堂立意的变化,带动了价值追求的质变!首先,通过研究教材之后,需要找到最有价值的教学目标,最适度的教学目标,最有发展性的教学目标。然后,基于教科书,基于儿童,基于文体的特点和课型的特征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其次,要遵循“小-语-教-学”的规律。“小”,儿童元素,即小朋友的年龄,心理,年段成长规律等;“语”,语言元素,即言语构词,构句,构段规律等等;“教”,策略元素,即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先说后写,读写结合等等;“学”,学习元素,即认知规律,模仿迁移创造的学法规律等等。小语教学基于课程标准,遵守课堂规范,遵循了规律,才可以将语用落到实处。
每一堂课所带来的思考的价值却无法估量。感谢作课的老师!
学科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