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题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题

日期: 人气:
商城:学科

必修二第三单元检测题

一、基础知识(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刀俎(zǔ)戮力(lù)杯杓(sháo)美姬(jī)

B.玉玦(kuài)瞋目(chēn)崤山(xiáo)彘肩(zhì)

C.燕国(yān)拜谒(è)匕首(bì)变徵(zhī)

D.震慑(shè)箕踞(jī)督亢(kàng)偏袒(tǎn)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伯说,与郑人盟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秦王方还柱走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A又欲肆其西封

B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C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D我得兄事之

4.下列有关“以”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①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②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③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④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大王来何操

B吾属今为之虏矣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夺项王天下者,沛公也亚父者,范增也。

D太子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二、填空(共8分,每空1分)

6.文学常识及名句填空。

(1)《战国策》是汉代整理编辑的一部重要的体历史著作。全书共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共245年。

(2)又前而为歌曰:“,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不仁;;不知;,不武。

(4)大行不顾细谨,。

三、阅读题(共31分)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7.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3分)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8.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焉用亡郑以陪邻/以其无礼于晋

B.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D.唯君图之/君之壮也,犹不如人

9.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马之千里者B.是寡人之过也

C.邻之厚,君之薄也D.何陋之有

10.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二)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曰:“女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女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曰:“奈何?”曰:“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也。’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襄王立,田单相之相:辅助

B.不早图,恐后之后:落在后面

C.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劳:慰问

D.乃赐单牛酒,嘉其行嘉:赞扬

1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王不如因以为己善因人之力而敝之

C.乃赐单牛酒,嘉其行乃为装遣荆轲

D.出不能行,坐于沙中苛政猛于虎也

13.下列各组句子分编为四组,全能表现齐襄王善听意见的一组是()(3分)

①襄王为太子征②襄王立,田单相之③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④女以为何若⑤乃赐单牛酒,嘉其行⑥贯珠者复见王曰

A.①⑤⑥B.④⑤⑥C.③④⑤D.③⑤⑥

14.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3分)

A.田单守即墨之城并破燕兵,显出了卓越的才华,是襄王后来猜忌他的根本原因。

B.见田单爱护百姓的举动,“襄王恶之”,说明君臣关系进一步出现危机。

C.贯珠者的一席话使君臣危机化解,说明贯珠者是一位有智慧的隐者。

D.齐襄王能够听进贯珠者的见解,并化解了与田单的矛盾,说明齐襄王还是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

15.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以分者,单解裘而衣之。(3分)

答:。

(2)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2分)

答:。

(3)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2分)

答:。

四、应用题(共6分,每小题1分)

16、将下列各句中的黑体字,用成语代替。

(1)电影《父子威龙》中,黑社会老大请卧底公安吃饭,他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想借公安的儿子小巩揭穿他的卧底身份。

(2)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处,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这年头在打工不容易,得看老板的脸色,哎,走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17、分别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2)沛公不胜杯杓。(3)秋毫不敢有所近。

五、作文。(40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根据寓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700字。

人有鱼池,苦群鷧窃啄食之,乃束草为人:披蓑、戴笠、持竿,植之池中以慑之。群鷧初回翔不敢即下,已渐审视,下啄。久之,时飞止笠上,恬不为惊。人有见者,窃去刍人,自披蓑、戴笠,而立池中,鷧仍下啄,飞止如故。人随手执其足,鷧不能脱。

(《鷧鸟中计》)

【参考答案】1、A(B玦juéC谒yèD袒tǎn)2.D(A说—悦B蚤—早C还—环)3.B(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CD名词作状语。)4.B(①②连词,表目的。③④分别是“因为”和“按照”。)5、A(A前者为普通疑问句,后者宾语前置,B被动句C判断句D定语后置句)

二、6.(1)刘向、编年体、33。(2)风萧萧兮易水寒。(3)因人之力而敝人,失其所与,以乱易整。(4)大礼不辞小让。

三、(一)7.B渡河8.C9.DA定语后置句B判断句C判断句10.C(二)11.B(后:来不及。)12.C(A前者“助词,的”,后者“取独”;B前者“趁机”,后者“依靠”;C都是“副词,于是”;D前者“介词,在”,后者“介词,表比较”。)13.B14.A(根源在于“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15.(1)田单看见老者身体寒冷,就让随从分件衣服给他,但随从们没有多余的衣服,田单就脱下自己的皮裘送给老者穿。(2)田单既有这些优点,而大王又赞扬他,要知道赞扬田单的优点,也正是宣扬大王的圣德。(3)然后下令调查饥寒交迫的百姓,给以赈济。

四、16.(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2)秋毫无犯(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17、(1)暗喻(2)委婉(3)借代

五、略。

【参考译文】

燕军攻齐,临淄被攻破,齐闵王逃到莒地,为淖齿所杀。田单死守即墨,后来反击,大败燕军,并且收复了国都临淄,迎回躲在民间的太子襄王。齐军破燕,议立国君,田单对立襄王为国君犹豫不绝,齐国的老百姓都怀疑田单会自立为王。后来田单立太子为襄王,自居相位。

有一天,田单路过淄水,看见一位老者赤足渡河冻坏了,无法再走,僵坐在岸边的沙土上。田单看见老者身体寒冷,就让随从分件衣服给他,但随从们没有多余的衣服,田单就脱下自己的皮裘送给老者穿。

齐襄王内心很是憎恶田单这种收买人心的行为,他自言自语说:“田单这样用小恩小惠收买人心,莫非图谋我的王权富贵?如果不先发制人,恐怕后悔也来不及了。”说完,他猛然从自言自语中惊醒,警惕地左右察看,没什么人,只是岩石下有个采珠人,襄王把他叫唤过来问道:“你听到我说什么了吗?”采珠者坦白承认:“都听到了。”襄王杀意顿生,却故意问道:“你认为我该怎么做?”那人说:“大王不如顺水推舟,把它变成自己的善行。您可以发布诏令嘉奖田单的行为,并说:‘寡人担心百姓子民挨饿受冻,相国就分赐他们衣食;寡人关心百姓,相国也满腹忧心。相国这样做,正合寡人心意。’田单既有这些优点,而大王又赞扬他,要知道赞扬田单的优点,也正是宣扬大王的圣德。”襄王叹道:“好主意!”于是以牛酒犒劳田单,表扬了他给贫民送衣的行为。

过了几天,采珠人又去拜见襄王,进言说:“来日百官上朝,大王应该特地召见田单,并在朝堂上加倍礼让尊敬,亲自表示慰问,然后下令调查饥寒交迫的百姓,给以赈济。”襄王一一照办后,又派人到街头里巷打探民众的态度,听见老百姓都在谈论说:“田单很爱护百姓,哎呀!这全是大王教导得好啊!”

学科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