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让孩子们多读原著益处多

语文:让孩子们多读原著益处多

日期: 人气:
商城:学科
课件让孩子们多读原著益处多
这次河北沧州一行,听了刘俊祥的讲座,证实了我的一个观点,坚定了我一个的信念,让孩子们多读读原著,利于孩子们的习作。
很多家长我们的呼声是一样的,孩子们没少读书,但落实到写得时候,写得不具体,不生动,但细想来,我们给孩子们读的有些文章不就是这样的“不具体、不生动”吗?例如:
太阳暖烘烘的。鸭妈妈卧在草堆里,等她的孩子出世。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丑小鸭》
乡下真是非常美丽。这正是夏天!小麦是金黄的,燕麦是绿油油的。干草在绿色的牧场上堆成垛,鸛鸟用它又长又红的腿子在散步,啰嗦地讲着埃及话。这是它从妈妈那儿学到的一种语言。田野和牧场的周围有些大森林,森林里有些很深的池塘。的确乡间是非常美丽的,太阳光正照着一幢老式的房子,它周围流着几条很深的小溪。从墙角那儿一直到水里,全盖满了牛蒡的大叶子。最大的叶子长得非常高,小孩子简直可以直着腰站在下面。像在最浓密的森林里一样,这儿有一只母鸡坐在巢里,她得把她的几个小鸭子都孵出来。不过这时她已经累坏了。很少有客人来看她。别的鸭子都愿意在溪流里游来游去,而不愿意跑到牛蒡下面来和她聊天。
-------------安徒生《丑小鸭》
这两段文字一对比,区别就明显了,前一段文字寥寥数语,只是说明白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而已,文学的元素明显少了很多。文字在孩子们的大脑中会形成画面的,我想,前段文字在孩子们大脑中只会呈现太阳、老鸭、草堆,而后一段文字所行车高的画面就多了:小麦、燕麦、干草、牧场、歡鸟、深林、池塘、太阳、房子、小溪、牛蒡、母鸡......知道的,不知道的事物应有尽有。经常阅读这样的“原文”,他们自然就会知道什么是“具体”、什么是“生动”,所以有些时候我们不能仅为了阅读起来简便,而忽视了渐变阅读所带来的“习作后遗症”。
在习作时,有些孩子的作品总是没有魂魄、没有精神,只能成文,不能立言。何故?与“断章取义”有一定的关系。学习《少年闰土》,而不去读《故乡》,就只能是让孩子们肤浅地认识到:“少年闰土见多识广,而‘我’孤陋寡闻。”可鲁迅写《故乡》其实是想通过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对比,来深刻地反映时代给人们造成的巨大伤害,是一种悲伤而忧郁的基调,由此可见,“少年闰土”只是一种铺垫。学习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只是了解它“海军上将”的光辉形象,而不去读这样的文字——“白鹅趴在那儿,张开强尽的双翅,脖子垂在草地上。灰色的眼睛一动不动地望着乌云飘走的方向。从小小的鼻孔里,顺着嘴喙往外淌着鲜血。12只毛茸茸的”蒲公英“你推我挤地从它的翅膀下爬了出来,没有一个受伤。他们欢快地吱吱叫着,在草地上四散开去,啄着那些尚未融化的苞粒......”——就难以体会“白公鹅”作为父亲伟大的一面。什么是文字的精魂?这些删去的东西是能体现文章的魂魄的,不去读,就难免以偏概全;不去读,就会顾此失彼;不去读,就无从知晓——原来文章是这样写出来的呀!
还有一点,我们一定要从最原始的文本中汲取语言的智慧,那是文化的“母体”。《山海经》中《夸父逐日》37个字,有些人把它改写成370个字的文章,但即使是改写成3700个字、37000个字,那些文字都没有《山海经》中的价值大这就是经典的力量,一字胜千言,读一读、背一背,你就可以穿越时空的羁绊,去咀嚼回味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读多了,唇齿留香;背多了,其意若出吾心,其言若出吾口。
让孩子们经常读一读原文、原著,益处多!课件
学科

0 留言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