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由我对实验班的三节课进行点评。
本周听了盛书贞老师、杨士才主任和冯子文老师各一节课。现在按照听课的时间顺序逐一点评。
盛老师讲的是一节新授课,也是实验班的反向学科,课题为“力”。上课开始时,盛老师首先明确了本课的目标,然后让学生快速浏览本节内容,最后老师精讲点拨。
盛老师的这节课,应该说非常成功。突出的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板书规范工整,重点突出明了。力的概念,性质,三要素,表示方法;力的图示,大小,方向,作用点等重点,工笔正楷一丝不苟的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一目了然,既方便学生做笔记,让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也方便老师最后的回顾总结,应该说这一点盛老师做得很好。
第二,步骤清晰,逻辑性强,授课有条不紊,可以说是步步为营。比如说,盛老师在讲解怎样画力的图示这一要点时,第一步该怎样,应该注意什么;第二步该干什么,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在这个地方容易出现什么样的错误,表达得非常清楚,强调得十分到位。连我这个门外汉也听的津津有味,心里感觉明明白白,跟明镜似的。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也会画力的图示了。
第三,举例贴近学生生活,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这一点不再多说。
如果硬要找出一点毛病的话,我感觉就是学生动手较少,讲得多,练得少一些。希望盛老师在今后上课时注意这一点。
杨主任讲的也是新授课,课题为《化工生产中的基本问题》。从整体上说,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备课充分,讲授逻辑性强
本届的主要内容由两个板块:一是“硫酸的制备”,再一个就是“尾气的处理”。杨主任从生产硫酸的三中原料,到反应中所需的化学方程式,到硫酸的三个生产阶段,再到生产中废气、废液和废渣的处理,娓娓道来,一气呵成,思路非常清晰,讲授非常富于逻辑性。讲授过程中基本不用参看课本和教案。如果备课不充分,仅凭教学经验绝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效果也不会这么好。这一点是值得年轻老师和多数年长一些的老师学习的。
二.与学生的互动很多,交流顺畅
整堂课杨主任都在用自己清晰的思路和富于逻辑性的讲解引导着学生一步步地往前走。讲授中杨主任不断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交给学生思考,而对这些问题,学生总是能够给予积极的回应,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欲望很强,参与程度很高。有时杨主任还让学生到黑板前板演一些内容,学生也总能有上好的表现。
三.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注重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理论与实际联系较强。杨主任不仅对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而且还带去了一些直观教具,如沸腾炉的模型及挂图。这些直观教具的使用直接加生了学生的印象,加强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的记忆。
优点主要是以上这些。提一点建议:那就是本节课老师讲的再精炼一些,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再多一些,训练再多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冯子文老师上的也是一节新授课,课题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冯老师的课也非常成功,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上课伊始,冯老师就明确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板书在黑板上,即: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②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这两个重点展开。在结束这节课时,冯老师又及时对这些目标进行了回扣,再次明确,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因此,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是本堂课的一大优点。二.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和再加工,使之更加系统,更加条理。从表面上看,教材上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多,带插图也只有两页。但考试中涉及的内容却很多,面很广;而有些内容教材上根本没有涉及。因此冯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充实,比如加进了“顶端优势”之类的概念,让学生写在书上,还加进了“生长素类似物的三个作用”。这些都是课本上没有但又常考的内容。这显示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功力。而年轻老师在处理类似的内容时往往容易照本宣科,内容空泛,从而造成课堂上大量的时间没有内容可以处理。希望年轻老师在这一点上多项冯老师学习。
三.知识讲解中穿插解题思路的归纳总结
老师们在题目讲解中常常出现的偏差是就题论题,缺乏必要的解题思路的总结归纳。而冯老师这节课成功的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出现。他在做“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时,及时穿插了解题思路的归纳和总结。因此既有个别案例,又有一般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解答实验题的能力。这也是咱们老师们上课时需要借鉴的地方。
本节课让人感到需要稍微改进的地方是:上课使用普通话应该是一贯的,而不能因为听课才暂时用一下。如果这样老师连自己都感到不自然,不能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一位名是弱项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流畅标准的普通话是一个必要的条件。
我的点评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