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
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三方面内容的结合,便构成了中央集权制度。皇权至高无上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基本未变,变化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其他方面--中央政府的组成、地方机构的设置、文化专制的措施等。
2.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出现,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制的残余。在这些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开始萌芽。
例如,商鞅变法中作出了建立县制的规定,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依法治国的思想。这些做法和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在各个朝代的整体变化,还要掌握其组成部分,如中央机构、监察制度、地方管理、文化控制措施等在各阶段的变迁。
(2)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后,为适应统一帝国管理的需要,在继承商鞅变法的成果、实践韩非子的政治理论的基础上,秦始皇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设立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地方上则推行郡县制,从而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从此,皇权至高无上、设立中央机构、划分地方行政区、大小官吏由皇帝任命、宰相具有位极人臣的特殊地位等一系列政治原则确立下来。
(3)西汉时期巩固
西汉初期,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和封国制,地方王国势力的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到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设刺史制度,使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下来,也使得中国封建社会有了明确的统治思想;皇帝对各级官吏的监察逐步制度化。
(4)隋唐时期完善
隋唐时期,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前者使得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的做法也为后代所效法;后者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实施,使得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了。
(5)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以后,经历了长期的藩镇割据,皇权受到以武将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严重威胁。北宋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特点是:从加强军权入手、着眼于防止军阀割据、大力分散地方权力。结果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造成地方的贫弱,出现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自北宋以后,地方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基本解决。
(6)明朝加强君主专制
明朝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其中,废除丞相最终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八股取士极大败坏了学风;特务机构的设立成为明朝君主专制的明显特色。
从此,中央集权制度出现越来越明显的消极作用。
(7)清朝前期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
清朝入关后,为了削弱满族贵族的势力、压制汉族官员,采取了许多极端措施,如大兴文字狱、设立军机处等,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提示:从限制相权、设置地方机构、加强思想控制、军队统帅等方面考虑。
(8)清朝后期衰落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族危机的日益严重,变革君主专制制度的呼声逐步高涨,君主制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是将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度的实践;辛亥革命则主张废除君主制,实行民主共和。1912年2月,清帝退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3.评价:
(1)积极作用
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十分残酷;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为了争夺皇权,父子、兄弟、君臣、大臣之间不惜血刃;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伴生物;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以后,它还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制度的瓦解。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小农自然经济为主;(2)从国家所有向私人所有转化的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形成条件: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的三种途径:军功赏赐;土地兼并;土地买卖。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春秋战国以后,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
(3)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行业众多、分工细致、组织形式严密、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武器装备等军用品和供皇室贵族消费的日用品。它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上等的原料,虽然产品十分精美,但生产不计成本。
(4)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其中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5)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上出售。自秦汉时期开始,"男耕女织"这种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已趋向典型化,成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基础。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商业起源很早,早在夏商时期就已出现,并且在不断发展。
(2)古代中国的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因为中世纪的西欧实行庄园制,其经济单位远远大于中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大部分生产和生活用品可以在庄园内解决,无须通过市场交换获得,而中国农民家庭仍然需要以自己生产的部分产品去交换那些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尤其是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3)一般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换的发达,是资本主义的前提。然而,在古代中国,不管其市场交换怎样发达,却不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这是由古代中国传统的市场模式造成的。古代中国的商品市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城市市场;另一类是乡村墟集市场。城市市场上主要进行的不是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其主要功能是满足皇室、贵族、官僚、绅士的享受消费,城市手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交换很少。只有城市手工业品与乡村农产品的交换,才能为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乡村墟集市场狭小、分散、处于相当封闭的状态,它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4)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大商人必须同封建势力相结合,大商人、大官僚、大地主三位一体,自由、独立的大商人是站不住脚的。在古代中国市场上最有势力的商业资本都是享有特权的官商。
(三)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传统中国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两汉时期官方化、经学化、神学化,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与玄、释、道教相互批驳与相互渗透,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化,至五四运动时期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
(1)春秋时期产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提出(思想核心是)仁(包含了民本思想,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礼("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历史是不断演进的)。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五经"。其学说在修身养性、提高公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修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战国时期发展:孟子"仁政",儒家学说进一步发展为现实的政治理论,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也强调小农利益。
孟子:政治上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保证农时,宽刑薄税。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
荀子: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民众的作用,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3)西汉:儒学官方化、神学化。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核心是倡导"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建立起新儒学,形成完整理论体系,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魏晋: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被奉为经典,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
(5)唐朝: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朝: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
(8)晚清:十九世纪末,康有为着《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
(9)新文化运动时期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将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礼教比喻为"吃人"的魔鬼。儒家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其正统地位动摇。
(10)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xxx"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儒学的影响进一步减弱遭到毁灭性打击,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之一。
(11)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界对儒学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了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儒家思想地位有所提升,成为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四)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览表及特点
1.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天文学:
时间发明者成就世界地位
战国甘德石申
《甘石星经》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着
《石氏星表》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东汉张衡
水运浑象仪×
地动仪(测定地震方向)×
地球是圆的比欧洲早1000多年
唐朝僧一行
黄道游仪首次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
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制成以水流为动力的水运浑象仪×
元郭守敬
简仪比欧洲同类发明早300多年
测定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受到世界天文学界的推崇
《授时历》我国古代最精密的一部历法
数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时间发明者成就世界地位
春秋战国×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筹算计算法×
东汉×《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
南朝祖冲之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七位比世界领先1000多年
农学:(强调应用)
时间作者成就世界地位
南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农书
元朝王祯《农书》详细包含了农业各方面的知识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达到了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博采古今,吸收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医学:(以为君除疾、为民除厄为目的,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从而保证农业有充足的劳动力)
时间发明者成就世界地位
西汉×《黄帝内经》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
华佗麻沸散、五禽戏是最早的麻醉药剂;是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全面系统地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分类法,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四大发明:
时间发明者成就世界地位
西汉蔡伦(东汉)造纸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
唐朝雕版印刷术《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北宋毕昇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唐宋火药在14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在西方社会产生巨大的震动
北宋指南针北宋时运用于航海;13世纪传入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2.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2)中国古代科技着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
(3)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而这些技术又不具有开放性,没有转化为普遍的生产力。
(五)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几次危害巨大的侵略战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英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出鸦片,在遭到中国严禁后,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是借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和影响),之后又与法美相继签订《黄埔条约》和《望厦条约》。自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目的: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2)发动国:英法联军。
(3)结果:清朝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通商口岸变化的特点),中国丧失更多的主权和领土。战后,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
3.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及导火线:日本侵华预谋已久。朝鲜东学党起义是中日战争的导火线。起义平息后,日本以"改革朝鲜案"为借口与清政府纠缠。1894年7月,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战争。
(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了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马关条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
(3)影响:使中华民族陷入了极其深重的危机,拉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面对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以"救护驻华使馆,并助中国剿匪"为名,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侵华。
(2)结果:清朝战败,签订《辛丑条约》。巨额的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六)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各阶层民众强国御侮的抗争与探索
1.农民阶级: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的以推翻清朝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运动,先后以《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掌握两者的特点和局限性)为纲领。其中《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坚持斗争14年后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2)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1900年):1898年提出"扶清灭洋"(局限性)的口号,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1900年在八国联军和清政府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2.地主官僚阶层: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官僚为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推动清王朝中兴的一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的惨败标志这场运动的破产,但中国的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
(2)清政府"新政"(20世纪初):迫于内外压力,决定实行君主立宪制,1906年发布"预备仿行立宪"谕旨,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宣布组成第一届责任内阁,史称"皇族内阁"。
3.民族资产阶级:
(1)维新变法运动(1895-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清政府改良政治,推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变法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主顽固派的镇压而失败。
(2)辛亥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进行的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原因),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①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资产阶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②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以《民报》为机关刊物。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十六字宗旨"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③1911年,黄兴等人发动黄花岗起义。
④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国号为"中华民国",政体为"五族共和"。
⑤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4.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抗争:
(1)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以"民主""科学"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
(2)五四运动(1919年)
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②经过:运动前期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运动后期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为工人阶级,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意义: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精神是运动的主旋律;也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具体的表现是:
(1)五口通商以后,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为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市场和商品市场。与此同时,生计日益艰难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境地,这就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但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东南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
(2)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受到外国资本的打击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枯萎了。
(3)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对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催化作用。
(4)中国近代机器工业并不是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自然地发展起来的,而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刺激下产生的。它使中国封建经济结构逐渐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开辟出一定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但是,近代半封建中国却没有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的条件。
(5)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由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近代机器工业的正常道路,而是由一帮"洋务派"封建官僚,利用手中权力,倡办新式机器工业,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拉开了序幕。然后,一部分商人、买办、官僚开始投资近代企业,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出现私营资本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八)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1.发展历程
(1)地主阶级的富国强兵的思想: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揭开了向西方学习、寻求救亡图存道路的序幕;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与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突破了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绝对平均的小农社会。具有空想性与落后性。
(3)资产阶级的救亡图存的思想:资产阶级以资本主义为武器,包括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
维新派,主张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具有进步性与爱国性。
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主张民主共和,以三民主义为旗帜并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进行暴力革命,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立宪派的"实业救国"思想: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局限:不摆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民资经济无法争取独立发展道路,因而难以实现。
激进派"民主科学"的思想: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主张用资产阶级新文化改造封建旧文化,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矛头直指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冲击封建专制统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但对待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
(3)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后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新的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丰硕成果。
学科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