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赴省城培训后向全县初中历史老师所作的汇报--------
3月6日—8日,我受县教研室和学校派遣,去太原参加了为期三天的xxxx年中考历史科的培训。说是三天,去时用了一天,回来用了半天,实际培训时间只有天半。7日上午,省教科院副院长李金碧作了开班讲话,省教科院副院长贺斌针对今年的中考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科目的说明、今年的中考方向、复习策略、今后的课改等方面,宏观上作了一个专题讲座;7日下午,省教科院历史教研员蒲丽萍老师作了《xxxx年历史考试科目说明解读》;8日上午观摩了太原师范学院附中李虹桥老师关于中国现代史第一课时的复习课,太阳市教研室田向洲老师作了评课;8日下午坐车返回。时间虽短,但是收获很大,尤其是蒲丽萍老师的解读和李虹桥老师的示范课。现就我的记忆和理解,从解读和示范课两方面,向大家作一个汇报。
一、蒲丽萍老师关于《xxxx年历史考试科目说明解读》
1、考试依据、性质、题型、各部分的比例
中考历史科目命题,以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考查学生历史课程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中考是毕业、升学并用,既要命题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要满足高一级学校招生的需要。因此考题难度要降低,保证大多数学生及格,但要有少量难题,来适应招生竞争的现实需要。考题要有梯度和坡度,整体的难度系数控制在0.7(去年的难度系数是0.65-0.7之间)。历史卷75分,六大部分的比例为;中国古代史(约15%),中国近现代史(约35%),世界史(约45%),山西历史(约5%)。
题型上讲,单项选择题(约40%),非选择题(约60%)。在非选择题型中,去年的探究题是去年的一个新发明要继续保留,材料题继续有。阅读判断题虽说是山西的传统题目,出题的立意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但是对近几年的教学和课改带来了负面影响,今年是否采用有待进一步商榷。想用一下改错题,又违背了我省试题正面引导学生的命题宗旨。
2、中考历史命题的原则
命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应体现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三维目标要求;应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命题要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系数降到0.7。
三维课标的要求,我们可以认真学习新课标的前言部分:“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的思维能力,作解读的蒲丽萍老师有明确的解释。“何为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是已发生的了的事,是过去式,所有的分析都要从当时的具体情境中,从当时的背景、条件、过程和结果中来分析,这就叫“历史思维”。历史思维能力之于当前初中教学,应该是:第一,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分析
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命题应反映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将社会热点问题与历史事实的自然结合,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认识水平。历史事实怎样与社会热点自然结合?呈现史实——得出结论——与热点联系(开放性),是一种归纳。这一命题原则体现在08年的材料题18中:呈现史实的史实有三个,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xxx践踏法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法制建设;得出的结论是,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与热点联系,法制建设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3、2008年山西中考历史试题的回放
蒲丽萍老师所作的《xxxx年历史考试科目说明解读》,绝大部分内容和重点是2008年山西中考历史试题的回放。她从1题到20题,选择题、简答题、分析材料题、阅读判断题、探究题五大类型,一题不拉从出题的立意、考查的知识点、难易程度、命题的坡度等方面,一一作了详细地解读。根据她的解读,2008年山西中考历史试题有这四大亮点:
①试题有文章韵味。一份好的试卷像一篇文章有开头有结尾,1题开明宗旨,开篇点题,给学生一个概念;历史讲的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社会,我国的人类社会是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那么人类历史的信息从哪里来?史书中来。紧接着2题,考查学生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3题中国古代史的全貌七大阶段。考题一气呵成,很有韵味。
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标得到落实。分析材料18题⑷小题“从上述三则材料中,你认识到了什么?”,探究题20题⑶小题“谈谈你对历史上的征服和反侵略斗争的认识”。前者的答案,大家可以看新课标第5页倒二段“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治意识。”后者的答案,大家可以看新课标第24页第二段“……理解殖民地人民反抗资本主义侵略与扩张斗争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初步形成历史进步意识、历史正义感、热爱和平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③重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5个非选择题,选出五个知识点和当今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认识水平。16题多元化的世界;17题改革与发展;18题是民主法制与和谐社会;19题是国际交流;20题是和平与发展。
④周年纪念的情结。这是人类共有的历史情结,去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今年是建国60周年,党和国家有重大的纪念活动。咱们的历史考试更是这样,xxxx年历史中考,我省的考题有4处:1917年俄国的十月革命;1927年的南昌起义;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读图题的香港岛(1997年香港回归)。2008年历史中考,我省的考题有三处:1898年的维新变法;1868年的明治维新;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再如,去年是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就有重庆、临沂、河南、辽宁、芜湖等数个省市出有关周恩来的历史题目。大家在复习时要格外注意。
二、观摩李虹桥老师示范课的感想
李虹桥是太原市师范附中初中历史教师,山西省学科带头人,在全国赛讲获过一等奖。示范课是关于中国现代史第一课时的复习课,他首先是将中国现代史的全部内容作板块化的介绍,而后再按新中国建立、巩固、过渡、探索的思路,进行复习。有略有详。略,大板块复习,提纲式板书,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详,抓住重点知识,复习、深化、升华、提升为学生的能力。比如他讲到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先讲巩固的三大措施: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再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的三座大山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分析三大事件和三座大山的一一对应关系,最后归纳总结,新中国政权巩固实质就是推翻三座大山斗争的继续和深入。
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我很赞同李虹桥老师的这种宏观把握的教学思路,在历史教学的六大板块复习中,我非常重视强调单元题与课题的关系,注重单元导言的复习教学,来构筑学生宏观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现举3个例子,共大家参考借鉴。
1、利用导言进行复习
咱们使用的华东师大版《世界历史》上第六单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导言,“…这一惊天巨变使社会生产突飞猛进,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新的矛盾随之产生,在工业国家内部,劳资对抗日益突出,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在世界范围内,西方列强挟着商船利炮向全球扩张,文明冲突迭起,西强东弱的格局基本奠定。”学习这段导言,可以当一个材料题来做。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⑴“惊天巨变”指什么?⑵“新的矛盾也随之产生”,新的矛盾是什么?⑶列举这些新矛盾产生的具体历史事件?
2、宏观把握,大板块复习
复习中国古代史,我把它分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大板块。
原始社会复习两个问题,一是远古人类的四个代表:最早的是170万年的元谋人,会使用天然火的北京人,会种植粟的半坡居民,会种植水稻的河姆渡居民。二是向奴隶社会过渡的五个人物;黄帝、炎帝、尧、舜、禹,黄帝是“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尧舜禹之间传递首领位置的方法是“禅让制”,破坏禅让制的是禹,他将“禅让制”变为“世袭制”,原始社会瓦解,奴隶社会形成。
奴隶社会包括四个时期,夏、商、西周、春秋,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这符合一般事物形成、发展、鼎盛、衰落的规律。西周为什么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因为西周推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分”是周天子“授民授疆土”,封是周天子封诸侯,诸侯向周天子应尽四项义务:镇守疆土,出兵勤王,交纳贡赋,觐见述职。春秋时期,周天子实力衰落威望扫地,诸侯各自为政,进行争霸,分封制受到破坏,奴隶社会开始走向瓦解。
封建社会,在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我根据课标和教材将它分成六个阶段:战国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其规律基本上是分合、分合、分合的三个轮回,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形成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和稳定的国土疆域。各个时期的特点是,战国,分,特点是国家分裂,封建社会形成。怎样形成?各诸侯国经过变法,最典型的是商鞅变法。进一步扩展,日本封建社会形成是大化改新,西欧封建社会形成是查利马特改革,由此总结出,世界各国的封建社会都是通过变法形成的。更进一步联系,资本主义产生的方式有(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两种。秦汉时期,合,统一国家的建立时期,是第一次统一时期。最大特点是统一,为统一做出巨大贡献的是“秦皇汉武”。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这一时期两大特点,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政权分立,“在长达370年的历史时段内,只有西晋短暂统一过37年,其余的时间都处于多个政权分立,南北对峙的复杂局面之中。”民族融合的典型事例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时期,合,其特点是繁荣与开放,繁荣的表现,有隋文帝的“开皇之治”、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等。开放的典型例子,有13次派遣唐使来华的日本,东渡日本的鉴真,西游天竺的玄奘。辽宋夏金元时期,分,特点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经济重心南移。辽、北宋和西夏并存,金和西夏、南宋并存,元朝完成中国的最后一次统一。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南宋最后完成。明清时期,合,特点是统一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统一国家巩固的有效措施,政治方面有明朝的厂卫特务机构和清朝的军机处,思想方面有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军事方面有抗倭斗争,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平定叛乱。社会危机,外有沙俄、荷兰、日本倭寇的侵扰,内有闭关锁国政策导致的落伍。
只有有了这个大线索,学生才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将零碎的知识附缀在上面,为以后知识量的储存找一个容器。
3、利用单元题、课题和目题的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单元题、课题、目题的涵盖关系:单元题涵盖课题;课题涵盖目题。教师在复习中要教会学生“宏观把握”这种涵盖关系。比如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第五单元,单元题是“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社会巨变指什么?由封建社会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由中古文明进入近代文明),什么地方?欧美的主要国家英、美、法,怎样进入?首先得走出封建社会,第12课的课题是《西欧走出中古时代》,走出中古时代的标志有三大事件,文艺复兴、新华路开辟、宗教改革,这恰是12课的三个目题。走出中古,英、美、法进入近代的方法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意思是资产阶级革封建社会的命,推翻封建统治(美国推翻的是英国殖民统治),夺取政权,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资产阶级掌权,国家变成资本主义社会。于是,第13课的课题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14课的课题是《美国独立战争》,第15课的课题是《法国大革命》。再如,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第二单元,单元题是“近代化探索”,那么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有那些呢?有四次: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一单元涵盖的就是这四课,第6课洋务运动,第7课戊戌变法,第8课辛亥革命,第9课新文化运动。这四次探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向西方学习的进程是“由器物而制而文化心理。”学习西方的器物对应的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制度对应的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文化心理对应的是新文化运动。
这些方法,大家可以在复习时尝试着使用。
我说了很多,不知是否对大家有用,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谢谢!
0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