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小学学科教研活动中,听课、评课是最为广泛和经常的形式,也是一个最有实效、最受欢迎的环节。不管这是一节成功的、一般的还是失败的课,听课后,深入、细致、专业性的评课,对执教者和听课教师都会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涉足教坛时间不长的年轻教师,听课评课后,往往会得到一种全新的顿悟和启迪。经常开展评课,有利于教学问题准确诊断、正确决策和引导,有利于激励教师苦练内功、加快知识更新、优化教学艺术,有助于教师间相互学习、切磋技艺、交流经验。听而不评,犹如学而不思,食而不化。评课怎么评?怎么样的评课才是最理想的?我们应追求什么样的评课艺术?结合教学实践和评课反思,笔者以为,根据评课所产生的不同作用,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大体可以分为四种境界。
境界一:对照判断式
有些人评课,往往根据某一种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标尺,当然是比较先进和时尚的,比如新课程理论,比如素质教育理论,比如流行的口号,然后一一对照课堂教学实际,作出明确的判断,哪些安排是符合理论的,哪些环节不太符合。这种评课,有助于大家认识新的理论,能使参与者对新的理念有更直观和具体的理解。但是,这种评课有两个致命的弱点:第一,有的人往往会把新理论作为唯一正确的标准,排斥其他同样是正确的理论,那就很不科学了。因为教学理论和课堂实际总是不可能完全对应的,新理念不大可能覆盖课堂现实的全部内涵,课堂现实的内涵比理论的内涵要丰富得多,形象往往大于思想,这种把新理念作为唯一判断依据的评价就极有可能失之偏颇,或者过于狭隘,或者对不上号。第二,由于只是判断,只有结论,没有充分的理由和明确的指向,即使判断完全正确,也仍然难以让人信服,更难以让人有效落实新理论。
境界二:原因剖析式
这是在第一境界基础上的深化。有些人评课,不但能根据教学理论作出恰当的判断,而且能具体分析得失成败的原因。比如,课堂散乱,原因是没有明确的主线串联,或者是没有找到最佳切入点,或者是目标过多。再比如,基础知识不落实,教学内容过于空泛,原因是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被严重忽视了。这种原因分析式的评课,有助于教师找准毛病、改正缺点,以免重蹈覆辙。但这是一种只知亡羊而不知补牢的评课,有事后诸葛亮之嫌,只停留在修修补补阶段,对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作用不大,对以后的课堂教学难以产生全新的思路和独特的创意。
境界三:献计献策式
如果说第二境界是“破”,那么这就是“立”。这是一种用建设与创立来代替判断和分析的评价。评课者起点较高,在问题设计、环节安排、线索切入、板书构成等方面,能用自己对教材的独特认识,站在新的制高点上,为执教者献计献策,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由于评价者通常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建议又是合情合理的,因而,这种建议,常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是执教者事先没有想到或者难以想到的。但是,这种评价往往局限于这一节课或者这个内容上,它的意义也是有限的。还不可能算是高屋建瓴的评价。
学科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0 留言